索引号 1560037521/dsjj/2021-0000038 公开目录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发布机构 临沂市大数据局 发布日期 2021-06-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  题 对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67号提案《关于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议》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67号提案《关于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议》的答复

朱明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质量基础设施现状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推进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的重要保障。当前,质量基础设施框架渐趋成熟完善,已经形成了涵盖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在内的总体框架。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也在日益巩固截止2019年9月,我国已建成182项国家计量基准,国家标准物质达到1.1万多种,1576项国家校准与测量能力得到国际承认,数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通过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塑造品牌形象,产业集群质量效益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产业领域质量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加快,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相继发布实施《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2018)》《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推动新兴产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

二、质量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较低

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利润空间较小,企业经营者往往不愿意在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购置检验检测设备和推行产品标准等方面投入成本。与此同时,计量测试、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第三方质量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机构“小散弱”问题突出,具有较强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公信力知名机构不多。很多检验检测服务机构仅在本省或本市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质量服务的共性需求。

(二)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质量基础设施的管理职能曾长期分散在工商、质检、发改等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交叉和碎片化导致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统筹性较弱。此外,质量基础设施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存在历史遗留的桎梏,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几经修改更新,但仍存在种种不足。很多标准化问题套用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综合体上,缺乏需求分析,导致企业面临的实际标准化问题难以得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产业存在信息壁垒

现阶段,自上而下检验检测行业还存在事实上的分割管理。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都是政府部门设立的,因而对管理和监督也政出多门,这种多头管理的结果是造成多种检验检测机构按行政级别重复设置,按行政区域分割设置,按政府部门分类设置,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造成检验检测服务市场不同程度的封锁与垄断。另一方面,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壁垒较多,条块分割明显,缺乏对这些机构的统一规划、有效监管。从行业自身来看,自律监督机制也不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单位将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互相衔接,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打造统一的信息平台,为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做好支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入手。

(一)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基础设施有机融合

要充分拓展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质量服务、市场监管、计量监控、检测检验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发展云计量、数字标准、数字认证、“互联网+”检测检验、智慧监管等新型质量基础设施,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新兴信息技术将逐步从小范围局部性应用向较大范围规模化应用转变,从垂直应用和闭环应用向跨界融合、水平化和开环应用转变,也将推动行业不断快速扩展。

(二)夯实载体,着力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设立企业质量提升扶持基金,探索推行质量投入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企业培育和引进质量管理人才,推广应用最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鼓励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发挥“质量标杆”作用,依托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协作关系,推广质量管理技术和产品标准,促进产业链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协同提升。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各类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共同制定和推行先进质量标准,推动企业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国家标准。

二是做强做大第三方质量管理服务企业。在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化咨询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实力强、具有行业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服务企业,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质量管理服务产业,完善第三方质量服务企业的合格评定体系。

(三)加快建设企业大数据中心,搭建统一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平台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相关行业自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构建统一的数字化转型支撑平台,大数据局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协作交流等服务。

(四)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研发,提升供给侧支撑服务能力

建议更重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建立不同层面的优质服务企业“资源池”,特别是组织遴选一批技术实力强的供给侧企业,包括中小科创企业,予以重点支持,释放创新动能,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侧生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