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省院检察大数据战略的工作部署,按照数字检察“做专做深做实做精”要求,迅速对标主动跟进,立足过去检察工作基础差、业务发展相对弱的情况,将数字检察作为“破题”之策,通过打造数字检察河东“样板间”,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检察工作突破发展。
一、统筹谋划、示范带动,在思想观念上求“变”。一是引领理念变革。把更新理念作为数字检察破题开局的首要任务,开展“数字检察大家谈”,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专题训+日常用”,将数字理念、数字自觉、数字优势贯穿于检察实践全过程,养成数字办案习惯。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数字检察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数字检察办公室,召开工作推进会、线索研判会11次。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考核,评选党员先锋岗“优秀数字检察团队”,组织经验交流、成果分享12次,用鲜明导向推进落实。三是激发有生力量。选任9名青年干警为数字检察联络员,利用业务技术骨干“领军人才”专长,组建8个跨部门专班小组,一体推进模型研发和案件办理。今年来,调取数据2万余条次,构建剥夺政治权利、罚金刑适用不当等模型9个,应用模型办案286件,成案比61.9%;山东首批在最高检上架的3个模型中,河东区院有2个。
二、业务主导、打破壁垒,在建模用模上做“精”。一是唤醒“沉睡”数据。发挥省院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作用,用好用足业务系统案卡、文书卷宗、检察案例库、检察文书库等内部数据,积累涵盖案件当事人、案件基本信息、涉案财物等信息数据20余万条。二是拓宽外部来源。通过“以案要数据”、“由点到面”、建立共享机制等方式,获取“12345河东首发”、社保等多源数据13.9万条。三是突出业务引导。坚持“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紧盯办案难题、法律监督薄弱环节,构建具有类案推广意义、社会治理价值的监督模型。研发“骗取保险道交领域虚假诉讼类案监督模型”,发现案件线索213件,监督法院再审改判17件,其中3起案件获评全国、全省典型案例,为保险公司挽回经济损失255万余元,推动临沂辖区法院统一该类案件裁判标准。
三、深入应用、由案到治,在成果转化上见“效”。一是坚持上下联动。落实“基层院首创、市院数字办推广、市院业务条线应用”联动机制。“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重新犯罪法院量刑不当法律监督模型”被市院纳入重点调度台账,进一步进行数据授权,筛查全市数据发现线索38条,交办后8个县区院提请抗诉18件。二是注重应用集成。不断完善监督规则,迭代升级监督模型,使之与办案实践更加契合。迭代升级为刑事检察领域通用型监督模型,助推全市又筛查线索23条,半年内成案9件,线索核查效率和精准度得到提升。三是深化社会治理。打好“治罪+治理”组合拳,通过数据的聚类、分析、碰撞和比对,挖掘批量类案监督线索,重点关注传统法律监督模式难以触及或难以实现、违规违法现象多发领域,追溯问题产生的深层次问题和社会管理机制漏洞。从服刑人员违规领取养老金、民间借贷个人所得税征缴等“小切口”入手,应用上架模型156个,发出检察建议3份,督促完善机制,促进系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