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设施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惠及面广、建设周期长。沂南县紧扣市政项目“快审批、早开工”的需求,持续深化市政设施建设手续“一件事”集成改革,以模块化思维,统筹用好“三个空间”,做到线上、线下、审管服各环节有效衔接,破解办事难、耗时长等问题,实现市政项目“拿证即建设”。
一、融入“一网通办”,拓展数据共享交互的“云上空间”
一是打造一个“门户”,推进项目报建数字化。依托山东省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开设“办理市政设施建设手续”申报端口,在省级联办事项基础之上,结合市县审批权限上线“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审批”,“城市桥梁上架设各类市政管线审批”,“因工程建设需要拆除、改动、迁移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审批”,“依附于城市道路建设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审批”,“工程建设涉及城市绿地、树木审批”共5项联办事项,企业按需选择,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表单引导企业填报。配置网站与“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交互,实现自动跳转,避免重复登录,便利度、联办效能大幅提升。
二是用好一张证照,推进审批结果电子化。印发《沂南县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证明社会化应用的通知》,丰富市政设施建设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做到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基层网点互通互认互用,提高电子证照应用率。畅通电子证照制发渠道,审批人员通过“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审批完结后,审批结果自动推送至“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系统”生成电子证照,避免“二次录入”,实现电子证照的“精准制发”。
三是归置一份档案,推进审批档案无纸化。打造“电子档案室”,开发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图档系统”,按照权限范围将“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资料全量归集,依据政府投资、一般社会投资分类归档,设立档案查询台账,实时显示项目建设进展。同时,按照审管分工职责将项目立项、规划、施工等材料“点对点”推送到项目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账号,便于流转保存、随时调阅。自“电子图档”系统运行以来,共归档市政项目157个,归档文件516个,缓解档案管理负担。
二、聚焦“一次办好”,提升材料流转枢纽的“政务空间”
一是整合“多个窗口”,实现“一窗受理”。制定《沂南县办理市政设施建设手续“一件事”实施方案》,将“办理市政设施建设手续”纳入县政务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一窗受理”服务,与公安、住建、行政执法等部门签订《授权委托书》,实行“一窗受理、受审分离”,材料后台流转、统一出证,避免企业多头跑,材料重复交,推动市政设施建设手续并联办理、“打捆审批”、一次出证。整合后申请材料由16项压缩为10项,跑动次数由5次缩减为1次,办理环节由15个归并为3个,时限压缩率超60%。
二是梳理“多张报表”,实现“一表通办”。推行“一套标准”规范审批,按照流程将市政设施建设审批划分为项目策划、联合审查、施工验收3个阶段,梳理各阶段业务清单、审查要点,条分缕析、编制标准化“市政设施类申请表”,统一事项名称、受理条件、证明材料等19个基本要素,规范59项细化内容,结合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免申即享等多项举措,实现市政项目审批横向覆盖各部门、纵向延伸各层级,企业只需按照“一张报表、一套材料、一组流程”要求准备申报材料,即可完成事项审批。
三是推行“服务专码”,实现“专人跟进”。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要求,站在企业视角创新审批服务。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项目助手”专区,安排5名县级专职“项目助手”担任市政审批“联络人”、“一对一”跟进服务。由公安、住建、行政审批等9名业务骨干组成市政“专家咨询团队”,定岗定责解答企业问题,打造以“项目助手”为中心,企业、部门双向对接的“1+1+N”式帮代办模式,提高帮办效率。推行“一企一码”,为每家企业赋予“服务专码”,企业通过扫码查看提报的材料、信息,查询审批进度及下一步流程,做到“码上跟踪”早知悉、早准备。截至目前,“项目助手”共帮办市政项目25个,审批效率提升75%。
三、优化协商机制,打造“审管服”联通的“互动空间”
发挥县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的优势,强化部门间协同互动,打造政企沟通、部门议事的“主阵地”、“工作台”。
一是推行“云踏勘”新模式。实行“受审分离、审勘分离”的运作模式,将受理、踏勘、审批3个环节独立运行、相互监督,有效防范审批的内部风险。规范踏勘流程,出台《关于实行“云踏勘”“云评审”的实施方案》、《踏勘评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市政设施建设类“云踏勘”事项踏勘申请、勘前准备、远程核查、结论反馈等各环节要素标准,严明踏勘流程和纪律规矩,建立起“事前指导、事中规范、事后可追溯”的工作机制。在微信小程序上线“云踏勘”应用,通过音视通话、实时定位、数字签名等技术,实现踏勘信息精准获取、踏勘结果线上出具、踏勘材料云端流转。提供情景式市政设施建设类勘验标准,企业在线获取图文结合的踏勘样板,降低学习成本,节省现场准备时间。
二是强化审管联合办公。建立“审管互动”机制,强化审管联动、信息共享,实现“信用承诺+行政审批+执法监管+信用记录”无缝衔接。例如,针对市政设施建设手续办理中的“工程建设涉及城市绿地、树木审批”等跨部门事项,由县行政审批局组织行政执法等有关单位集中研讨、联商联办,统一方案、施工图审查标准,一次性告知企业申报的关键要点,限时出具意见。做好事中事后同步复查,协助开展全过程监督。不定期与市政行业监管部门共同对审批办理完成的企业进行复查抽检,对未按照审批要求执行的,由行业监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处罚并限时整改,审批部门撤销其行政许可,同时将不良记录纳入信用系统,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信用意识,培育自我约束、诚信负责的政务环境。
三是精准摸排企业需求。以企业满意度、感受度为导向推进市政设施建设手续集成改革,变“等意见”为“找建议”,召开市政企业座谈会,沟通需求、改进流程,避免因沟通不畅造成的企业办事难、跑腿多等问题,实现“透明高效”审批。常态化开展“政策入企”活动,由县行政审批局牵头,组织公安、住建、行政执法等部门开展市政建设项目政策解读课。拓展政策汇集渠道,各部门通过协同办公系统、审管联动平台推送行业政策、审批信息等,实现政策信息同步掌握,形成惠企政策强力支撑,塑造益企资源保障。目前,共开展政策解读课3场,组织市政企业座谈会5次,收集各类需求和建议27条。
今年以来,共办理市政设施建设手续“一件事”项目33个,出具挖掘城市道路、架设市政管线等审批手续72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50余个,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提效”、企业“松绑”,市场“复苏”,有效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