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搭建数字监管平台,通过电焊机“加芯赋码”,探索电焊作业智能化监管新路径,实现“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以智管焊”,破解行业监管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等问题。2023年9月,费县被授权开展电焊作业智能化监管试点;2024年4月,全省电气焊作业智能化监管平台观摩推广活动观摩费县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现场,费县作典型发言,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以数据思维“开处方”,找准电焊行业关键监管点。转变监管视角,打破数据壁垒,精准分析数据库,全面提升电焊行业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高标准推进试点工作。一是精准摸排底数。广泛发动镇村、监管部门力量,依托村居网格,对辖区、行业内的电焊企业、电焊设备、作业人员进行起底式摸排,重点摸排个体工商户、村(居)民个人持有设备作业情况、流动电焊作业人员及设备情况,形成监管信息台账。目前,全县共摸排电焊设备1988台,涉焊作业单位1053家。二是逐一“加芯赋码”。推动县内所有电焊机加装物联网芯片、赋专属二维码,“一机一芯一码”实现操作人员、电焊机、岗位三统一。电焊机加装物联网芯片后,作业人员必须通过“齐芯好焊”微信小程序扫码、验证、上传动火作业票,后台比对通过后方可开机,确保电焊设备只能由持作业证的合规人员使用,实现从“以人管人”到“以码管机、以机管人”转变。除老旧焊机和确实无法安装芯片的个别焊机外,全县共有1943台电焊机完成加芯赋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率达98%。三是实施智能管控。通过安装“焊之芯”电焊设备专属物联网芯片,配合“齐芯好焊”小程序微信端和“山东好焊”电焊智能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端,实现电焊设备智能化改造、扫码开机作业及后台动态监管。开机作业时,“山东好焊”平台实时采集电焊机作业状态、定位信息、周边环境等数据,实现动火作业动态掌握、数据归集、实时监管,提高了违规动火作业监管效率。
二、以创新思维“用良药”,构筑平台应用功能突破点。从数字监管、拓展功能、优化服务等方面靶向发力,推动平台迭代升级,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是“全天候”线上巡查。把“山东好焊”智能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接入全县政务云平台,24小时实时监控电焊设备地理位置分布、流动设备轨迹、当前开(关)机情况及设备预警情况,完成全县电焊作业实时远程控制、高精定位、可视监测等目标。同时,为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县直监管部门设立平台运行账号,由属地和部门监管人员每日开展线上巡查,对发现的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动态分析及现场核查。二是“全方位”管控操作。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有限空间、偏僻地区等无信号或信号较差的特殊情况下,扫码开机及作业数据有效传输问题,通过加装蓝牙版智能物联芯片,结合离线版APP,实现无网环境下的作业与监测。优化升级监管功能,设置电子围栏,在重点节假日、重要时间节点,按区域、企业、设备进行动火作业精准化、自动化管控。比如,在重要时间节点,指定一领域或多领域重点企业的数字焊机强制关机。三是“全流程”高效服务。根据平台运行需求,新增涉焊服务、风险预警、重点管控等功能,实现闭环式电焊监管服务。开展“焊之芯”智能芯片售后服务,及时对芯片损坏、作业异常等情况进行售后维修。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全程提供技术保障,及时解决平台及微信小程序运行中的各类问题,保障电焊作业智能化监管体系平稳有序运行。
三、以协作思维“固根基”,抓实集成联动管控着力点。健全运行机制,汇聚工作合力,强化源头治理,进一步规范全县电焊机智能化安全监管,做好平台成果巩固“后半篇”文章。一是建章立制,以制管安。出台《全县电焊作业智能化监管管理办法》,常态化开展电焊作业日常安全监管,明确凡是在费县辖区销售的电气焊机均需安装“焊之芯”智能芯片,并在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登记认证。完善案件移送、案情通报、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会商研判,相互通报行刑衔接工作情况,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二是联合执法,以监促安。组织公安、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涉及电焊等特种作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专项检查,重点关注电焊违规作业、私自拆除芯片二维码、外包外租动火作业等生产经营安全隐患,实现电焊违规作业全链条监管。平台运行以来,拦截无证作业人员2000余人次,发现无效证件线索199个,核实、移交制售假证违法线索3条,查处违规动火作业及无证作业行为15次,罚款36万元,全县未发生电焊领域火灾事故。三是预防为先,以育助安。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公益培训,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从业人员,经考试合格取证后全额补贴培训费用,共组织公益培训12期,培训1269人,近五年取证人员2224人,有效提升了电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县应急局与县总工会联合举办全县特种作业人员(熔化焊接与热切割)安全技术大比武,开展理论考试、心肺复苏、焊接实操技能等科目,进一步营造提高技能、规范作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