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提升精准治污、科技治污和依法治污水平,近年来,平邑县聚焦“数据融合、智能研判、企业评价、指挥调度”四个方面,全力打造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推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精准监管和公共服务,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数据融合,建立全景式平台。构建全景式生态环境智慧指挥平台,充分融合原有的空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企业在线监测、企业用电量监控、危固废管理、污染源监控视频等各类数据资源,建成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可提供空气环境、水环境、污染源企业监测监控信息。将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点位分布、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等信息分层分类“一张图”展现,实时掌握污染源的动态污染情况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目前已接入全县1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20个微型空气自动监测站、65个企业废气自动监测点位、35个企业废水自动监测点位、2家污水处理厂、1个自动监测出境断面、28个扬尘自动监测点位、179家企业用电量监控、64家危废企业视频监控,实现生态环境数据资产大融合。
(二)智能研判,提供信息化支撑。建立全景式生态环境综合研判中心,综合分析全县所有标准空气站及微型空气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对各项监测参数的极值或异常数据进行及时预警,结合历史数据与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AQI进行预测预报。将省、市级空气站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污染源企业信息及监测数据纳入电子地图,根据数据特性,实现对空气站点微环境的快速溯源,为精准执法提供可靠依据,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
(三)分类管理,建立企业形态码。建立企业形态码考核评价制度,构建以企业守法情况和环境管理情况为核心的智能监管体系。结合企业排污许可、环境信用评价、应急管理、在线监测、用电监管、监察执法等各类数据,制定考核评价规则,生成企业环保形态码,划分为红码、黄码、绿码三大类,做到绿码企业“无事不扰”、黄码企业“帮扶整改”、红码企业“重点监管”,进行差异化监管,结合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情况实施动态更新,提升分类管理成效。
(四)指挥调度,推广非现场执法。依托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监控、视频监控等多种非现场监管手段,深入挖掘数据内在规律及关联关系,通过在线监测数据超标、治污设施未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问题线索,快速准确对污染源企业开展线上执法工作,大幅减少执法人员现场检查频次。对企业存在的轻微违法问题(如在线数据轻微超标、非人为设备故障等行为)进行“执法不见面,纠错不出门”。对企业存在的严重违法行为(如对违法行为拒不整改、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现场精准执法。设立报警机制,智能分析问题级别,通过“平邑智慧环境”APP将报警信息推送至企业负责人、镇街、执法人员,相关人员通过APP反馈处理结果,平台全程记录报警处理情况,并实时跟踪报警处理进度,实现报警信息的可视化及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