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根据国家、省、市各级要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绣花功夫”精心打磨,努力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立足点,致力破解城市管理技术层面“缺”的问题。
我县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了国家住建部规定的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9大基本子系统。通过与市级平台共享对接,实现了与市级平台一体化运行。2018年9月,我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省住建厅专家组现场评审验收。2019年3月,又投入100万元升级了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大厅,加快推进城市管理可视化项目建设,安装9处高空瞭望摄像头和65处高清摄像头;配置4台“无人机”,共享雪亮工程和综治平台监控摄像头万余个,通过地面巡查、领导交办、群众举报、实时监控和空中航拍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全县数字化城管高新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科技化、智慧化发展。
二是以强化团队管理为出发点,致力破解人员工作积极性“低”的问题。
莒南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为更好的充分发挥采集员和坐席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创性的实行班组化标准管理,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比学赶超,破解人员难管理、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实行“12321”管理法,坚持“一线”工作法,信息采集员每天对负责区域内开展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即时上报。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采集员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掌握的新技能很多。莒南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拓展开放性、灵活性、互动性、自主性和适应性,加大学习和培训的频次,创新学习方式,为广大信息采集员提供快捷、便利和高效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以增强指挥的统一性为支撑点,致力破解部门配合“散”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市容环境、道路交通等执法部门的职能,又涉及市政、电力、通信等专业部门的职能。莒南县依托城市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其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的作用,不仅实现了城管系统26个职能科室(队所)联动,还通过与22个全县专业处置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由最初单纯的垃圾清理、占道经营等城管职责问题扩展到园林、公安、交管、市政、供电、通讯、燃气等所有城市管理问题,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形成了一级监督指挥、二级联动处置的大城管体系,较好的解决了部门配合“散”的问题,实现了1+1>2的多赢效应。
四是以主动采集线索为切入点,致力破解城市管理信息发现“迟”的问题。
我县打破以往城市管理信息渠道窄、发现问题迟的现象,变被动补救为主动介入,多点面开放信息收集渠道,主动收集城市管理信息,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以地面20名数字城管采集员、低空65处高清视频监控重点区域监控、高空9处瞭望摄像头和4台无人机为主体,建立起快速全面的立体巡查体系,以及领导交办、12345热线、群众来信来访、网络舆情信息等来源的综合信息采集机制,实现对重点区域、突发情况、阶段性工作、临时性安排和日常工作的城市管理线索采集全覆盖。自专职信息采集队伍组建以来,通过主动采集、视频监控、领导交办等方式收集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现上报率达到90%。
五是以全程监控系统平台为着力点,致力破解城市管理信息处置“慢”的问题。
高效快速处置城市管理问题是数字化城管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采用部件、事件分类管理办法,划分为2688个万米单元网格,普查城市管理部件5大类121小类104286个、事件6大类65小类。系统平台从收集到受理、立案、派遣、任务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都实行定岗、定人、定责管理,各部门、各岗位依附系统平台,工作环节紧紧相扣,整个流程紧密相连。系统平台对信息采集员实行GPS定位,全过程监督管理。系统平台接收到城管信息后,由坐席员对问题进行审核,根据处置部门职责划分,派遣给相应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接到监督指挥中心派遣的任务后,按照时限要求和结案标准进行办结,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监督指挥中心,坐席员核查结案。自平台运行以来,共受理各类城市管理信息32098个,已解决并结案31260个,结案率达97%,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实现高效快速处置城市管理问题。
六是以“志愿服务+协同处置”为主攻点,致力破解复杂问题处置“难”的问题。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历史遗留的城市管理问题,找不到产权单位,相关部门也无管理职责,而该类问题又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安全,必须及时处理。莒南县数字城管指挥中心从“志愿服务+协同处置”上找到突破口。一旦发现疑难问题,第一时间组织志愿者主动介入,启动联动协同处置机制,分析研判,明确权责,实现了该类问题的快速有效处置。